西南邊境的廣西靖西、那坡,漫山遍野恣意生長著的桑葉染綠了整片山頭。
一排排紅磚房星羅棋布、一座座盛滿蠶繭的蠶房……在南國四季如春的勝景中,這個位于西南邊陲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深圳龍崗區的對口幫扶下找到了新的致富路。
粵東地區的汕尾海豐,由龍崗區牽頭并出資建設的海龍投資大廈已然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筑。
頗具現代感的外觀、舒適的辦公環境、緊鄰園區主干道的優越地理位置,讓這座10層樓高的園區綜合服務大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進駐。獨具創新色彩的扶貧模式,讓海龍投資大廈成為一座扶貧“蓄水池”,為海豐縣33個貧困村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近年來,龍崗堅持把對口幫扶工作作為政治任務,不斷創新機制、加大力度,聚焦精準、攻堅重點,全力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大幫扶工作格局,在精準扶貧、產業造血、育才扶智、民生幫扶、產業共建等方面全面發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從廣西靖西到汕尾海豐,從江西尋烏到四川甘孜……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廣大龍崗干部正帶領當地群眾同時間賽跑、與貧困決戰,在綿延數千公里的扶貧戰線上凝聚起激蕩人心的奮進力量。
久久為功,善作善成。龍崗用心用情,奮力書寫“扶貧答卷”:截至今年7月底,龍崗僅為那坡縣就投入財政資金1.89億元,社會幫扶資金5870萬元,用真金白銀幫扶貧困地區脫貧;合計引導到靖西市、那坡縣的企業實際投資額約18億元,以“造血”謀長遠;合計向那坡縣、靖西市派出155名優秀干部人才在前方開展幫扶工作,以“智力扶貧”助力脫貧攻堅;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極度貧困縣之一的那坡縣的貧困村、貧困人口已經100%達到脫貧標準……
在一筆筆“真金實銀”的直接扶植下,在一位位援助干部的傾情扶志下,“窮根”變成了“富礦”,荒山變成了“金山”,危房變成了新房……龍崗在各受援地區繪就了一張張精準扶貧的精彩畫卷,這份穿越山與海的家國情懷也將在時間的河流里被深深銘記。
精準幫扶:因地制宜打造 對口幫扶樣板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土地石漠化嚴重,生存環境惡劣,30%的貧困人口還居住在大石山區。
“每到夏天多雨時節,泥土松軟,極易引發地質災害。”那坡縣百省鄉鄉長羅澤慧說。
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不配套,始終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突出瓶頸。而精準扶貧,就是要從解決貧困地區、貧困戶最迫切的需求開始。
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龍崗區結合靖西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發展情況,援助靖西在當地建成老鄉家園安置住房32棟4856套,并配套建成幼兒園、小學、中學、衛生室、商鋪等功能設施,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
告別了山間的危房,百姓們搬進了城里敞亮的大房子,幸福的笑容時刻洋溢在嘴角。
“出門直走是縣城、左轉去上學、右轉去上班、門口有社區醫院,感謝龍崗區!”今年年初,譚女士搬到了老鄉家園的新房子。她笑言道,站在自家陽臺眺望著整個小區,嶄新的生活環境,她怎么都看不夠。
截至目前,靖西全市已累計完成搬遷5458戶2380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357戶23428人),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部完成,搬遷群眾全部入住。
“幫扶貧困村,不僅僅是幾條村道寬敞了、房子更大了,還得讓貧困群眾得實惠,貧困戶徹底改變貧窮落后面貌。”龍崗一名扶貧干部表示。
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干部。
在那坡、靖西、海豐等地區,龍崗選派了優秀干部長期駐縣、駐村,與各級扶貧干部一起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根據資源特色、致貧差異等條件,因地制宜、因戶制宜、因人制宜,對不同貧困村實施不同的幫扶策略、對不同貧困戶實施不同的幫扶措施,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
自2016年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龍崗將扶貧協作對象那坡、靖西的發展作為“分內事”和“家里事”,開始了從“輸血”到“造血”、從“單向扶貧”到“合作共贏”的轉變,全力打造扶貧協作的“龍崗樣板”。目前、那坡縣、靖西市的貧困村、貧困人口已經100%達到脫貧標準。
在財政投入上,龍崗也拿出真金白銀,打好脫貧攻堅戰。
今年以來,龍崗區累計為靖西、那坡兩地投入財政資金約1.2億元。其中,在靖西市投入資金6137萬元,覆蓋貧困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產業路建設等32個項目;在那坡縣投入財政資金6292萬元,覆蓋貧困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產業路建設等20個項目。
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在龍崗區,扶貧從來不是一個政府、一個單位、一個人的事。大扶貧格局的落地讓龍崗各行各業的社會力量都參與到對口幫扶中。
今年以來,龍崗的社會力量共為那坡、靖西籌集社會捐款現金近4800萬元,各類醫療、生活物資折合超900萬元,主要用于教育幫扶、貧困人口兜底補助等20個民生保障項目及166個結對村的基礎設施項目,募資金額歷年最多。
產業幫扶:窮山荒山變身金山銀山
站在那坡縣城廂鎮口角村的空曠山坡上舉目四眺,目之所及皆是一片蒼翠,那是漫山遍野恣意生長著的桑葉;
相對高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一幢幢嶄新的房屋分布在綠樹叢中,陽光從云的縫隙間投射在山坡上,錯落有致,恬靜安寧。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很難想象眼前這個山清水秀、寧靜祥和的小山村曾經一直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村里產業一片空白,村民靠著種點玉米、養些家畜勉強能夠維持溫飽。
2009年,這里也曾嘗試發展種桑養蠶業。由于一直沒有技術員跟進指導,這次產業試水最終宣告夭折。
山鄉巨變發生于2018年。
那一年,龍崗區源源不斷注入的幫扶舉措,助力著這個偏遠山村的桑蠶產業向前發展。龍崗為口角村修建了39座公共蠶房,購買了大量蠶具,為當地的桑蠶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扶貧過程中,建立長短效結合、多元化發展的產業扶持項目,“授之于漁”才能徹底解決幫扶地區由“輸血”向“造血”模式的轉變。
“要真正實現‘造血’,關鍵還是要靠產業發展,這其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便是一個重要抓手。”龍崗區黨組成員鐘春平說。
產業大區帶著多年的產業發展經驗,為那坡全力打造繭絲綢加工全產業鏈。
2019年1月,龍崗區為當地投入引進同益新絲綢項目,為其提供政策性無息借款7000多萬元,支持企業在那坡建設集桑蠶繭收購、白廠絲生產、綢布紡織、煉染數碼印花的繭絲綢加工完整產業鏈,填補那坡乃至廣西絲綢產業空白。
走進同益新車間,伴隨著轟鳴的機械聲,從村民家收來的蠶繭經過一道道工序化繭成絲,織成精美的蠶絲面料。
同益新公司總經理劉建云介紹:“絲綢生產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線,目前,公司已安排當地306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到1/3。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預計年產值5億元,年上繳稅收2000萬元以上,未來還可提供約800個崗位。”
思路一變天地寬。
在龍崗區的傾力幫扶下,如今的口角村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公共蠶房39間、400平方米省力化大蠶房1座,核心區桑園面積達800余畝,并成功創建縣級桑蠶產業核心示范區,通過桑蠶產業,戶均收入可達2.5萬元。
龍頭企業也是實現持續帶貧、穩定帶貧的重要保障。同益新的入駐,實現了引進一個優質企業,帶動一大批貧困戶。而通過同益新絲綢項目,龍崗在那坡發展起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新模式。
在貧困村建立種桑養蠶合作社,委托合作社集中收購農戶的蠶繭上交公司,公司給予合作社一定的勞務費,作為村委集體的經濟收入,并簽訂最低收購保護價,實現了產業鏈條的全打通。
除了廣西那坡,龍崗還在其他各對口扶貧地區開展實施產業幫扶工作,一個又一個“造血”工程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
在廣西靖西,龍崗與當地政府共同謀劃建設深圳龍崗—百色靖西協作共建產業園、深圳龍崗百色靖西跨境產業園等2個共建產業園,累計引導7個企業到園內投資3.2億元,協調援建扶貧車間11個。
今年截至7月31日,龍崗累計引導到靖西市的企業實際投資額4.25億元,帶動貧困人口數1603;引導到那坡縣的企業實際投資額達2.68億元,帶動貧困人口數1.45萬。
在汕尾海豐,龍崗企業威圳航空于2017年落戶當地。該項目采取“前店后廠”模式,在龍崗建設全球總部和研發中心,在海豐打造航空產業城。
目前,威圳航空項目已于2019年7月底下線首架海豐產FX-2型飛機,預計在正式投產后年產飛機約800架,實現直接工業產值20億元以上,預計帶動就業超過千人。
民生幫扶:以人才“造血” 創新智力扶貧
“剛來到那坡縣時,我們發現這里干部和人民的觀念較為陳舊,這實際上是阻礙發展的一大因素。”談起過往的扶貧工作經歷,龍崗區對口辦副主任胡澤準頗有感慨。
原來,在過去多年,許多貧困地區的政府官員沒有服務企業的意識,在當地開工廠需要走10多個流程。“這么多流程走下來,企業早就沒有了落戶的興趣。”胡澤準介紹道。
脫貧攻堅要著力解決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等問題。多年來,除了為貧困地區“造血”,龍崗區還將深圳、龍崗區的特區理念和經驗傳授給當地政府,幫助當地改善營商招商環境,為產業扶貧打下了堅實基礎。僅在海豐縣,龍崗區通過招商成功引進并落地建設的項目有41個,計劃總投資約160億元。
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智。“富腦袋”和“富口袋”一樣重要。
傳統的捐資捐物只能解決眼下的困難,只有開展智力輸送、人才幫扶才能長久地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役。
為此,龍崗向對口幫扶地區精準選派扶貧干部和專業人才,增加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干部和人才的比例,優化扶貧干部和人才結構。截至目前,龍崗派出103名優秀干部在前方開展幫扶工作。
破解貧困地區“人才洼地”問題,既要用好外援,也要激發內生動力。因此,龍崗也把人才培養和項目、資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針對各貧困縣勞動力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落后等情況,龍崗區先后實施了一系列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工程項目,努力實現貧困群眾的“精神脫貧”。
“課堂上的教學內容稍稍拓展一下,學生便跟不上;如果講的題目有些深度、難度,推進起來就會很吃力。”
去年9月,來自龍城高級中學的羅明軍來到了靖西民族高中,擔任高一地理老師,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靖西基礎教育的薄弱讓羅明軍深有體會。
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困境,羅明軍積極引導老師們在深刻理解、運用課程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科內容知識,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有用的地理’的學習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大大增加。”羅明軍說。
在教育人才方面,龍崗區開展教師到那坡、靖西、海豐等地支教活動,2016年至今,已累計派出129名教師到對口地區開展支教活動,傳授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受到了當地師生的一致好評。
除了把優秀的教育人才送出去,龍崗還積極把貧困地區的教師請進來。
龍崗區相關部門組織那坡、靖西、海豐等地的教師到龍崗教師進修學校進行短期培訓。僅2019年,就邀請了兩批100名海豐縣教師赴龍崗進修,有力提高了當地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此外,龍崗還協調深圳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招收海豐縣貧困戶子弟,目前已開展4期、累計輸送245人到深圳就學,據統計,這些來深就讀學生就業率達100%,人均工資近6000元每月。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如今,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階段。越到緊要關頭,越要保持戰略定力;越到最后時刻,越要保持清醒,做到善作善成。
決戰時刻,難能可貴的是戰略定力。龍崗區主要領導表示,盡管脫貧的任務將要完成,但絕不代表龍崗的對口幫扶就會告一段落。“未來,龍崗的扶貧攻堅戰隊將會就地轉化為鄉村振興戰隊,繼續做好幫扶工作,防止脫貧返貧現象的發生。”